大健康资讯 Case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20 - 02 - 12
新华社武汉2月11日电(记者李伟)11日下午,广东医疗队武汉前方ICU团队与后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远程视频病例讨论会议。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连线说,从目前来看,疫情拐点还无法预测,但峰值应该在2月中下旬出现。疫情拐点由返程高峰的防控情况决定。  钟南山说,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出一个严格的拐点预测,但通过一些数学模型分析,也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全国新增病例的速度比原来慢慢有所减缓,南方地区应该2月中旬达到发病最高峰。  全国返程是否会导致进一步的发病高峰?钟南山认为,不太会有新的更高的高峰,因为延长假期已把潜伏期度过,加上各个城市严格的哨点进行健康监测,如发现有问题,肯定会被隔离。  钟南山认为,至于武汉的情况,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因为武汉现在每天新增的病例并没有明显减少。武汉首先要做到的是把有病的跟没病的分开。  “人传人的问题,在武汉仍然没能解决。”他说。  钟南山认为,危重症病人看起来治疗仍有一定难度,新冠肺炎跟SARS不太一样,治疗还需更多探索。现在的治疗实际上是超越常规的治疗,新冠肺炎有独特的病理特征,抗病毒和抗炎(抗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是两个主要问题。  “相信有足够的场所,有充足的医生,有较好的防护工具,以及有我们多方面的支撑团队,武汉的情况应该会比较快地改观,但是现在还处于一个相当困难的阶段。”钟南山说。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时间: 2020 - 02 - 10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进展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就在一天前,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指出,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他指出,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因此,从逻辑上看,存在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或多或少都有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只是这种方式在不同传染病传播流行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吴尊友说,“但目前缺乏明确的证据证明气溶胶也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对普通公众而言,在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防飞沫传播防护措施,足以得到有效保护。“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密闭环境中佩戴口罩,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吴尊友说。  吴尊友认为,即便按照“逻辑推论”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形式,其在新冠肺炎中也占比极小,属于“非主流”,依据来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他解释,如果是以气溶胶传播为主,那么,在流行病学调查时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很多病例找不到明确的传染源。因为气溶胶会相对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能一个人并没有与感染者有过近距离接触,但他们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内乘坐过同一部电梯,那么,就会因吸入悬浮在电梯间里的气溶胶染病”。而目前的流调结果显示,近九成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可追踪到与确诊病例有过近距离的密切接触史。 “这符合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特征。”吴尊友说,因此,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仍是目前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吴尊友表示,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如果不是在密闭空间...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8
【编者按】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阶段,随着“复工”的开始,各地各单位也采用了相应的消毒、检毒、隔毒措施。在进行消毒、检毒、隔毒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次生危害。本期《疫线观察》邀请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立祥教授解读在消毒、检测、防护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隐患。  1 消毒不放“毒”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在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消毒的过程中,要注意如臭氧、氯气等次生有害气体的危害,相应人员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同时,酒精消毒的过程中一定要防范火灾的发生。  2 检毒不传“毒”  随着疫情相关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病毒的防范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戴口罩、勤洗手、进入公共场所测体温等已深入人心。同样我们也不可忽略一个病毒藏匿的重要窝点——物品安检传送机。这个机器要检查很多随身携带的箱包等物品,这些物品未必经过消毒,当其通过传送带时,会留下或沾染部分病毒,造成次生危害。因此,安检传送系统也要及时消毒。  3 隔毒不留“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中提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的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戴口罩成为人们防范的必备措施。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是口罩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用过的口罩“满天飞”。如果口罩在外沾染了病毒,随意丢弃就会造成次生危害。因此,妥善处理我们使用过的口罩、纸巾等废弃物,防止病毒传播,严防次生危害。  在统一安排部署下,目前的防范成果来自不易,在我们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同时,需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注重细节,做到消毒不放“毒”、检毒不传“毒”、隔毒不留“毒”,全面打...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7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2月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一小区,艾志云(右一)、胡春丽(中)和志愿者一起为封闭楼栋的居民送去代购的物品。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关键时期,居家隔离是阻止病毒传播蔓延的重要方法之一。很多地区都发布通知,要求外地返回人员实行14天的居家隔离。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居家隔离?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传染病防控专家认为,需要把握好科学饮食、合理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3个方面。  科学饮食要注意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表示,隔离期间,务必实行分餐制,隔离人员要单独用餐,碗筷专用。餐具使用后,必须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消毒液浸泡消毒。  姜天俊认为,在膳食搭配上,要荤素结合,均衡合理,细粮和粗粮搭配的比例掌握在3∶7左右,即素菜和粗粮占70%,荤菜与细粮占30%;要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多吃一些易吸收、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鸡蛋羹、蔬菜,同时适当搭配一些水果和酸奶。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少吃高糖食物,水果可以吃西红柿和黄瓜代替,不会明显影响血糖。  “居家隔离期间,由于能量消耗少,饮食量建议适当减少,大概相当于平时的70%至80%即可。”姜天俊还提到,要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即使感觉不到渴,每天也要饮用至少4杯水以上,尤其是在每天早晨起床后,喝适量温水对身体有好处。不建议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  合理锻炼须谨记  只吃不动,难道要眼睁睁看着一圈圈肥肉找上门?然而,特殊时期,运动也是个技术活儿。  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在疫情解除之前,自然应当尽可能避免参加集体性体育锻炼项目、使用公共健身器材以及在通风不好的空间里进行有氧运动。  姜天俊表示,在家中可以从事一些低强度锻炼,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快步走,运动量不必过大,不要过多消耗体力。在身体感到疲倦时,就不要继续运动,休息更重要。  如果居...
来源: 川报观察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6
2月5日0-24时,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确诊病例20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确诊病例中,成都市5例、巴中市4例、达州市3例、泸州市2例、甘孜州2例、绵阳市1例、内江市1例、南充市1例、宜宾市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中,成都市2例、南充市2例。截至2月5日24时,我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321例,涉及21个市(州)、120个县(市、区)。321名确诊患者中,正在住院隔离治疗293人(其中危重18人),已治愈出院27人,死亡1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777人,现有6782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来源: 盆栽小栈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5
导读:担忧:武汉肺炎病毒,会到什么时候?3位专家道出实情!时间一天天过,武汉肺炎疫情如今依旧一天天上涨。从2019年12月的第一起确诊患者开始,到现在全国确诊的病例已经过万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国各个地区的人们都紧张了起来。而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正是控制武汉肺炎病毒的关键时期。当每天醒来,看到的确诊数据还在增加的时候,每个人不禁发问,到底这么坑人害人的病毒什么时候会结束?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谩骂病毒是怎么发生的了,而是更加关注疫情接下来的进展。确实也是,疫情面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这场疫情会到什么时候,已经有4位专家给出了答复。钟南山院士: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我们判断应该不会产生全国性爆发,而可能只为局部爆发。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全国性的举措,如延长假期、交通管制等,这些举措有效阻断传染源,我们判断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但我们仍需加强防控,不可放松警惕。钟南山院士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桂希恩教授:我们控制SARS病毒花了6个月,我预计新型冠状病毒完全能控制而且比控制SARS快!目前新的确诊患者一天比一天多,但从顶峰到下降应该不需要太长时间,发病率“转弯”可以以周计算,预计正月十五前武汉市的疫情可能出现回落。桂希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科学家曾光:14天最长潜伏期,7天就有所变化了,过后几天还要有变化,这个变化对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大概到正月十五,应该看到明显的成效。疫情拐点将要出现这个判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曾光,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擅长现...
028-85325680
医美&生美融合发展标准委员会


蜀ICP备19008590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盛丰路30号
邮箱:qudaoyimei@126.com
微信:8115115151